不要小看了那把修腳刀
小小一把修腳刀,拓開山鄉緻富路。筆者日前在地處陝南秦巴山區的紫陽縣采訪時了解到,4年多來,當地整合培訓資金,開展勞動力免費培訓,形成了“政府主導-龍頭企業-基地培訓-定向就業”的扶貧模式,向全國各地輸出了17000多名修腳技師。修腳業已是當地百姓賴以脫貧的重要産業。
扶貧要有抓手,脫貧要有門道。在陝西富平、甯強等貧困縣,以往挂樹上喂鳥的柿子、山裏人自家種的茶葉等“微資源”已成爲市場熱銷的“富平柿餅”“富硒茶葉”。免費領苗、種植補貼、兜底收購等政策“組合拳”,化“微資源”爲“微産業”,讓貧困戶有了穩定收益。
授之以魚,不如授之以漁。這些做法,爲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一個啓示:因地制宜、因勢利導,厚植群衆容易上手的“微産業”,也是一條挖窮根、真扶貧的有效路徑。
“微資源”“微産業”看似不起眼,人人能做,處處皆有,一旦形成規模與氣候,就會産生巨大能量。這在曆史上不乏先例,像享譽世界的義烏小商品,就源于“雞毛換糖”的易貨交易,遍布中外的溫州商人,其“第一桶金”靠的也是小生意小買賣。
厚植“微産業”,需要地方政府和扶貧幹部不好高骛遠,腳踏實地,摸清地情民情,增強“微資源”的識别力;同時,還要研究市場需求,讓貧困戶脫貧有術、緻富有望,增強“微資源”的開發力。
常言道:“家有良田萬頃,不如薄技在身”。不少貧困地區農村人口比重大而耕地資源緊張。因此,脫貧更應該走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或者是二、三産業的道路。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扶貧工作中按照當地條件,尋找扶貧項目,強化技能培訓,讓貧困戶以技術立身,扶貧扶到點子上,可積小勝爲大勝,确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。